云霄精仿烟:利益链条下的“前赴后继”
近日,福建云霄,这个一度因乌龙茶而闻名的小城,再次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。只不过,这次的主角并非茶叶的清香,而是精仿烟那挥之不去的烟草味。多年来,尽管监管部门三令五申,严厉打击,但云霄的精仿烟产业却如同野草般,屡禁不止,呈现出一种令人瞠目的“前赴后继”之势。
这种“前赴后继”首先体现在生产者的更迭上。“老李”(化名)曾是云霄最早一批从事精仿烟生产的人之一。据他回忆,近些年来,云霄的卷烟厂规模各异,小的家庭作坊,大的甚至可以称得上“小型工厂”。执法部门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,许多像“老李”这样的“老手”纷纷转行,或是金盆洗手,或是转移阵地。然而,利益的诱惑实在太大,一批又一批新的“学徒”迅速填补了空缺,他们或是看到“老李”们曾经的暴富神话,或是迫于生计,抱着侥幸心理,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这个高风险、高回报的行业。
其次,“前赴后继”也体现在销售渠道的不断演变上。早些年,精仿烟的销售主要依靠线下的“熟人介绍”和“口口相传”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,销售渠道也逐渐转移到线上。从最初的论坛、贴吧,到后来的微信、QQ群,甚至是一些电商平台,精仿烟的销售变得更加隐蔽和便捷。监管部门加强了对线上平台的监管,封禁了一批又一批的账号和店铺,但新的销售渠道总是能够以惊人的速度涌现出来,继续着这场猫鼠游戏。
此外,“前赴后继”还体现在制假技术的不断升级上。为了逃避监管,提高利润,精仿烟的制假者们也在不断地改进技术。从最初的简单模仿,到后来的高仿、精仿,甚至是一些定制化的产品,精仿烟的仿真度越来越高,普通消费者很难辨别真伪。他们甚至会研究真烟的生产工艺,改进配方,力求在口感和外观上都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。监管部门在查处过程中,也常常会遇到一些技术难题,增加了打击的难度。
那么,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云霄精仿烟的“前赴后继”?归根结底,还是利益的驱使。一包成本低廉的精仿烟,经过包装和销售,可以卖到几十甚至上百元,利润空间巨大。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,一些人铤而走险,不惜以身试法。同时,云霄当地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社会因素,也为精仿烟的滋生提供了土壤。一些人缺乏其他的就业机会,只能依靠这种非法产业来维持生计。
要彻底根除云霄的精仿烟问题,需要多方面的努力。首先,要加大打击力度,严惩制假售假者,提高违法成本。其次,要加强源头治理,切断精仿烟的生产链条。第三,要加强宣传教育,提高消费者的辨别能力,让精仿烟失去市场。更重要的是,要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,帮助他们摆脱对非法产业的依赖。只有这样,才能彻底铲除精仿烟的生存土壤,让云霄真正摆脱“精仿烟之都”的帽子。
这场与精仿烟的斗争,注定是一场持久战。但只要我们坚定决心,采取有效的措施,相信终有一天,我们能够战胜这场“前赴后继”的挑战,还云霄一片晴朗的天空。
【来源:界面新闻】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发表评论